[016]第十二章 多倫多學派及媒介研究(1)
2018-06-26(二)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 第5期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页码P417-431
[016]第十二章 多倫多學派及媒介研究(1)
【笔记】:
1.媒體與媒介其中一個差異用法是,信息在某種載體上的特定格式,同樣的訊息在不同的媒介中會呈現不同格式,就像水在容器中會呈現出不同形狀一樣
2.書中提到法國人1854年就提出電話的概念,比貝爾早20年 //有待考證
3.馬歇爾·麥克盧漢的著作給人最大的印象是思路跳耀、晦澀難懂,從研究範式來看,他的理論不是科學的理論,而是帶有深厚的人文色彩的歷史詮釋
4.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人體的延伸”,媒介就是人與社會和自然環境接觸的中介(media), 任何工具(汽車、時鐘、服裝)、象徵符號(數字、語言、廣告)、交往形式(貨幣、遊戲)都能稱為媒介
5.電子媒介是人的中樞神經的延伸,中樞神經的截除意味著全身的麻木 // 看完電影時,你的論點不是你的,而是透由搬運、嫁接行程,不是從你身上長出來
6.淺意識的知覺與麻木,使我們不知不覺成為技術的伺服系統,就是人反而成為這種延伸的工具
7.電力時代層出不窮的新媒介一方面使我們更加麻木,但另一方面也會強迫我們關注他帶來的變化
【感悟】:
1.這句話,能顯示詮釋主義者派,用類比的方式闡述,映射到生活來說,文字、語音、當面對談等,傳遞同樣的訊息,接收者會有體驗到不同的效果
2.根據上學期上的行動通訊,貝爾在1876年把專利送給專利局,但當時尚未遞交原型機,後來專利局把專利賣給西部聯合電報公司,另外,有一談是義大利人梅烏奇曾在1860年公開展示他的電話,但是因為英文不好與窮,所以沒有獲得認同,所以,依此來看,筆者說1854年這個時間點,僅只是有人有“概念”,算不上發明
3.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覺得方便通訊技術為我所用,但反過來看,其實我們的基模是被反向訓練,就像焦老師提到人反向被robot去train
4.筆記七讓我想到大一時,(認知、科技、設計)課程拍一個紀錄片,描述社群軟體帶來的冷落,對此做一些批判、反思,當時覺得很酷、很新鮮,但是現在回顧此舉,覺得相當天真,我認為科技的確為生活帶來便利、增進效率、加快傳播、增進交流,但前提是,本質上你得夠好,才有資格獲得這些時代給你bonus,這些反饋使你感到一些愉悅,但這些愉悅是在擬態環境的產物,把控好自身的尺度,才有辦法走得更遠、更長。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