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7]第十二章 多倫多學派及媒介研究(2)
2018-06-27(三)
#早起读书现学现卖# 第5期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 页码P432-454
[017]第十二章 多倫多學派及媒介研究(2)
【笔记】:
1.對嚴肅的新聞必須理性地、超然地閱讀,麥克盧漢曾舉一個例子,習慣於看電視的兒童在看書時總是越湊越近,他們拼命想和看電視一樣參與,但是卻不知道書籍這一熱媒介需要個人超脫冷靜地閱讀
2.每一種省力的設備都是一種喬裝打扮的更新更重的工作型態 // 雲端資料存取看似方便,背後是犧牲自己的data隱私權
3.商品的好壞不僅取決於質量,並且越來越取決於他的消費者所營造的形象
4.在技術的世界中,我們可以給人的各種感覺"編制程序",模擬出不同的組合,使之接近人的意識。 // 感覺是可以捏造的
5.技術創造了虛假的"需求",看上去我們在自由的選擇,實際上我們是把自己的中樞神經租借給媒介公司 //S也提到看的信息很多,但是實際能行動的選擇很少
6.人們以為購買的是報紙、電視、廣播等硬件,實際上他們購買的是信息產品 // 教老師提到多數信息是有 bias
7.如果情境比較單一,我們會很容易地辨認並起做出適應該情境的行為(在家唸書、在補習班、在國外學校差別),但是一但情境的“隔離帶”消失,多個情境混合在一起,行為的選擇就會變得困難
8.當人們受到媒體中虛擬現實的詐騙,或者理性思維疲倦,做出下意識反應時候,才會自然對計算機、電視和新媒體做出社會性的反應
【感悟】:
1.光憑一科炙熱的心遠遠不夠,只有情緒在一定低點且穩定下,才能發揮最高的專注力,S也提過『情緒是一種底層的感性活動,專注點是高層的理智駕馭』,高中時老師也說過,讀書要『定、靜、安、律、得』
2.電子化的產物,在持續行動層面來看,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長久,小學的磁帶、高中的CD, 大學的usb, 研究生的雲端存取,資料格式的更新迭代遠超出我們的認知
3.S提到“出書”的好處,其中一點是能以“紙質”形式流傳,能持續更久
4.讀傳播學前,總會去鄙視那些過度營銷的人,然後對於這個詞貼上不靠譜的標籤,但某一層面是自己層次不夠高,接觸的是社會的底層面貌,如果往上走,一家公司、一間學校、一國國家,都需要國家的“營銷”
5.不要浮在信息的表層,往下扎根,深度浸淫在知識點的建構,才有辦法重塑第一反應
6.針對筆記七,家裡的區隔要明顯,書房、客廳、臥室要分隔清楚,否則會造成概念混淆
7.針對筆記八,提到新媒體的”品效合一“的營銷概念,在你第一反應被觸發後,第二理性反應回覆後,趕緊讓你下單、交付產品 //一鍵下單、文章後放買課的二維碼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