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7]CH4 大眾傳播中的宣傳與說服(2)
Ch4 大眾傳播中的宣傳與說服(2)
在讀到鼓動宣傳與整合宣傳時,腦中的第一反應是對於鼓動宣傳是短期屬性產生了負面的想法,認為這種方法只是短期的手段不能長期的經營。
不過第二次看這段文章的時候,讓我想到兩種手法,分長期與短期的屬性,那麼要針對當時的假設與場所做變動,不要對於短期馬上貼上標籤。
因為總是會有需要短期在感情上造成立即變化的需求,在第二個整合宣傳的時候,書中提到這是一個長期過程,需要通過教育消費、通俗文化與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 這個例子,讓我想到新加坡對於外商的招聘,以及各種廠商的攏絡,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且需要政府政策的長期穩定,才會讓外資的投資更加興盛。
上述的例子,讓我想到軟體工程中有分Legacy system與即時的系統,兩者的反饋需求是不一樣的還有容錯率也會不一樣,對於這種即時性反饋高的應用我認為不要有過度偏激的想法,要抱持著開放性的心態,舉例來說,如果我要用抖音或是社群軟體來跟更多的使用者溝通,我該把握怎樣的尺度,因為調整變數的要求,對整個系統的特性的變動也會有所差異。
書中提到,傳統宣傳試圖保持自己的可信度,或者要讓受眾相信宣傳所說的事實,雖然謊言可以暫時做奏效,但是事實才是最可靠的。
坦白說,目前台灣的政壇兩黨的分割下,許多的傳播言論都很難接近事實,因為雙方的展現都急於求成,加上過去的束縛,難以成功的轉型甚至讓民眾留下不可靠的印象。
坦白來說,從藍綠執政交替的演化過程看,我們可以去檢視各個黨派鎖在選前開的承諾,並再選後去檢視他們,才會發現有大量的話語是經過包裝甚至造假的。 其實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這句話,是有前提的前提的,是大量的民眾是受過好的教育,知道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能做,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人一票才更有意義。
書中提到,在魔彈理論中認為城市化跟現代化將會讓人與人之間的傳統聯繫被打破,傳統的規範跟價值觀會漸漸式微,並且隨著勞動的豐功和社會差異,逐漸增大人跟人之間的距離。
據台北跟台南的例子,兩者的生活型態跟人的互動模式就有極大的差異,但假如你是在城市中有更高收入的族群你所受到的資源跟教育遠比在鄉村還來得更好,但如果你是一線城市底下的下層居民,你所過的生活壓力將會更大。
書中提到,亞里士多德把傳播者身上與說服相關的特徵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個是權威性第二個是可信賴性,前一種代表的是能力後一種代表的是人格。
這一個論述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原因在於在很多的信息媒體當中,他們只去強調他人的能力跟權威性,但是很少長期的去檢驗一個人的人格,因為人格很難用金錢去量化,甚至他是需要更長的時間去觀察跟檢視,但是更多人在乎的是名氣以及地位跟金錢,這些馬上能比較的優勢。
以長期來說,人格跟可依賴性是我們更需要注重跟培養的,因為只要經過破壞,信任就得從頭建立,甚至是要彌補被破壞的信任也就是說要花更多的力氣來建立,追求可信度不意味是自明清高,該做的錢還是要轉,只是我們要遵守自己許下的原則,而不是一位地逐利。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