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9]CH5 從功能到效果(1)
Ch5 從功能到效果(1)
書中提到,創新的擴散研究,最早是在二零年代到四零年代的農業社會學提出的,研究者發現農業改良的開發成效不大原因是農民不願採用新品種。
這個概念也應用到科技界的創新演化,例如新的產品在不同時期會遇到瓶頸也會有所差異,在大學上科技產業分析時,老師就用Nokia來分析創新階段的週期,並且描述最後走向滅亡的階段,關鍵在於該公司過於依賴先前的成功模式,而無法調頭調整自己的方向。
但是坦白說,理論就是放在那裡,誰都看得懂,但是做不做得到是另一回事,先前的成功模式,讓股東、投資人的資金都放在同一位置,轉型過程中勢必會遭遇疼痛,夠有紀律、彈性的方式才能度過這關。
書中有學者提到,並不是所有人對公共事務跟科學信息都有價值,並且會對他們的生活產生影響並且學者提到重要的是這些信息對使用者的意義是什麼
雖然這句話看似是正確,但我覺得當你沒有攝取足夠的公共訊息與科學信息的量,你根本沒辦法知道它的意義,關鍵在於你行動量得提升到一定的程度之後,你才能去辨識跟分析這些訊息的有效性,在水平很低的時候你是連辨別真假都做不到的,更別說要詮釋意義。
另外,學者提到社會經濟地位低的群體,比較喜歡從電視中獲取新聞,但電視的主要功能是娛樂他在傳播研究者所測量的公共事務和科學訊息中,很難明顯縮小知識鴻溝。
如果是我的話,我會從小就訓練訓練閱讀的能力,而非純粹依賴電視與影音媒體的傳播,這其實非常的真實與殘酷,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閱讀文字的能力,
相對的,你也沒辦法攝取到更有價值的信息,只能在底層的娛樂響應刺激,也就是說我們攝取的知識量是40年前跟20年的好幾十倍甚至可能百倍,但是知識的鴻溝與社會階層並不會因為這些知識量增加,彼此間的差距就會縮小,我認為反而是會加大。
因此核心的點,在於我們不應該,去追逐新聞媒體所提倡的熱點,而是去培養自己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掌握關鍵核心的本質,才有辦法在知識鴻溝差距越大的社會中生存,並且培養自己的優勢。
承接提到知識鴻溝的假說後,有學者認為大眾媒體的大規模報導會使得信息的富有者跟貧困者的差距越來越大,就像馬太效應一樣,而在公共事務跟科學信息方面的知識鴻溝,會讓普通民眾在事務上喪失的發言權,並且沉迷在更輕鬆的信息娛樂之中,長期來看,這會讓社會的資源跟權力分配不平均。
坦白說,看到這些文字,讓我特別能從城鄉差距中體驗到知識鴻溝的衝擊,在我父輩的許多朋友中,因為一些生活常識的不足跟社會經濟地位比較低,所以對於生活中的判斷立跟認知事實的扭曲,既沒有信息的吸取能力也沒有理性判斷的能力,只能談論風馬牛不相干的娛樂信息,
更讓我驚艷的是,他們對於做事,並沒有一個自我要求的專業態度,而是想透過是社交的技能來換取更多的社會資源,而本身的實力是無法穩定持續進步的。 不過這些人的生活,過的不會比我差,反而可能他們過得比我還優渥,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先把自己的份內事做到最好,累積自己說話的資本跟籌碼,無需做更多的辯解,用作品說話、用你行動去證明自己的價值。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