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8]CH4 大眾傳播中的宣傳與說服(3)
Ch4 大眾傳播中的宣傳與說服(3)
成功的恐懼訴求能夠先引發人們緊張的情緒然後通過提出新的意見和問題與解決方案消除受眾的緊張感達到說服的效果。
之前在上簡報課的時候,講者也提到,要先有引起群眾的負面情緒,例如恐懼或是生氣或是厭惡感,接著才去提出自己的論述,因為如果您只是用邏輯來闡述是無法說服受眾的,不過現今的問題是,很多講座與生命課程多數的是在該環境營造出一種感動氛圍,做的是情緒交流而非信息交流。
而這裡提到一個很有趣的點,就是在進行恐懼訴求時,如果只是讓對象激發他們的恐懼感是遠遠不足的,還要讓他們得到可行性的建議才能讓訊息的說服力提升。 S曾提到:你的理念會吸引到相似的族群,假使你想用文章來改變他人也會吸引到想用文章改變他人的群體,這一點是我之前並沒有深思過的我總是認為在傳播的過程中,受眾的數量越多越好,
但真相是,當你吸引到這些受眾之後他們並不會認同你的價值觀,反而隨著時間拉長跟你理念相近的人才會繼續跟你靠近。
以軟體工程為例老師提到當你在選用行動裝置時在不同的品牌中抉擇,也就代表個人的價值觀,選用蘋果微軟跟Linux,代表不同屬性的消費者。
書中提到,如果人們處理說服信信息的動機不強,或者缺乏理解和處理說服信息的能力,深思的可能性就會降低,並且會根據一些邊緣性的暗示來決定自己的態度。
這一句是對我來說很有啟發,舉例來說他提到這些邊緣性暗示包括傳播信息的外部特徵,例如可愛小動物、嬰兒、帥哥美女、幽默所導致受眾的心情產生影響,
我認為普遍的網路民眾大多沒有深度理性判斷的思考能力,多數人只能對該作品產生過度簡化的評斷,例如贊同不贊同、喜歡或不喜歡,或是對於之為末節做出簡單評論。
當你看不懂一件事情背後的機制跟原理時,你只能針對很表層的事物做判斷,換句話來說來講,就是事情只挑簡單的說。
然而看上去一些輕鬆、愉快、幽默的觀點往往並非貼近真相,更多時候是迎合大眾胃口,讓大眾感產生一種正向的歡愉感覺,製造出和平友好的氣氛,才是傳播者更在乎的事。
書中提到,專業主義的問題在於,如何要保證傳播的過程中具有誠信、即時、公開、透明的特性,尤其是要表明宣傳者的身分跟信息來源。
這一點讓我覺得新加坡是個值得仿效的例子,在推行雙語政策過程中,每一年的學生考核數據都會公開與大家協商,並且持續的檢視政策的結果與修改討論。
如果傳播的過程中不夠透透明化,那麼這些信息就很可能會被當中有心人士紀行利益分割,讓整個傳播的過程中變得模糊與沒有效率,
以台灣為例,目前台北市的柯市長,在行政制度上與選舉的匯款上,採用更佳透明的手法,希望能改以往選舉就花費大量金錢的文化。
Last updated
Was this help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