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4]考古題與口試委員的期待(7)

第十六章 終戰秘笈-考古題與口試委員的期待(7)

【筆記】

  • 從考古題與口試委員的期待(1)-(6)提出十二個口試委員的問題,我發現不能僅僅只是羅列問題,這樣會流於文字搬運,應該與自身的經驗去結合,不管是paper閱讀、生活、興趣也好,唯有結合後,這些文字才會更加入腦入心。

  • 從考古題與口試委員的期待(2),當中提到如何發展研究架構?如果以武俠小說當作對比,也就是選擇門派,像是武當、峨眉、少林派,然後要描述,為什麼要挑選此流派的方法,優缺點在哪?這邊,應該是要用總覽式文獻回顧去分析,並且闡述使用此研究架構的合理性。

  • 接著,在從考古題與口試委員的期待(3)提到,為何採取這個手段(instrument)來取得所需的證據或數據,有點像是為什麼在某場比試中,要使用降龍十八掌,(而不是使用打狗棒法),比流派的規模還小,應該說是在同一流派下,很有多種武功招式,決定該武功招式的理由,並且,決定在限定時間內,學則哪幾招,因為在預算跟時間下,不可能每一個招式都使用,就好比"亢龍有悔"這招,不可能一直使用,一定也有其他招式使用,所以就又去挑選樣本剪裁、參數選取範圍(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 如何產出結論?

  • 如何將你的發現更廣泛地解讀或應用

  • 坦白說,這兩點我目前沒有什麼經驗,根據第一點,我覺根據證據、來做推論,其實很難有個什麼定論,原因在於這是靠經驗的,很多時候結論都是與abstract與introduction相互呼應,而研究的evoluation也是研究架構的驗證,所以,我覺得推論就是把前面的研究架構、導論更加精細描述,而不是在去做大幅度的推論。

  • 第二點,我目前覺得很難想像,眼前想到的是擴展這研究架構的貢獻,像是書中提到美軍研究潛水艇在水底壓力的相關研究,在論文中是寫『三維的長條木棍』代表潛水艇,這時,不只淺水艇,其他有『長條體』特質的都要納入考慮,但也不是全部都納入條件內,也得考慮誤差率與穩定性。

  • 最後提到,此研究的貢獻,能回答此問題的,絕非單就此研究去直白回答,背後要有充足的文獻回顧努了,舉例來說:

你的論文有哪些(新穎)的貢獻?

這個問題,在第十四章 為山九仞-研究工作的策劃、整併補強(2)有詳述更深,

一篇學術的成果 = (左者在此篇呈現的所有知識) - (前人發表過的一切知識) = 學術著作的貢獻

而貢獻度,又能用含金量原則去闡述,

  • 影響廣度

  • 影響深度

  • 論文創新度

總結來說,如果沒有足夠的文獻回顧,回答上述問題都會顯得,太主觀,唯有做得越多、做得更加扎實,客觀度才能達到門檻。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