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7]研究能力的活用與轉化(5)

2017-12-02(六) [087]篇

第十七章 終生受用—研究能力的活用與轉化(5)

【筆記】

結語:

  • 在知識爆炸、網路無遠佛屆的行動運算時代,研究所培養出來的能力,原本是產業升級與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關鍵能力。

  • 台灣的產業體質、經營和市場定位,都和歐美先進國家大相異趣

  • 例如,台灣的品牌建立之前,售價往往只能有國外產品的一半,而產品開的時間與人力往往不到國外時間的十分之一。

  • 產業界急須的是低成本的應用研究,因此必須善於利用文獻回顧與後進國家的優勢,充分發揮『站在巨人肩膀』,與『用前人的智慧,解決眼前的問題』的槓桿效益,才能讓產業在嚴峻的經營條件下,有效提升技術與產品附加價值。 // 在高等軟工,老師也提到新技術與新應用背後要承擔的風險

  • 學術界與剛出研究所的碩士、博士,對於產業界的現實嚴重缺乏認識,總是無法擺脫歐美原創性研究的高成本、高風險、高耗時模式,因而與產業界『成本低、開發週期短』的運作模式格格不入。

  • 其實在學習duke java過程,發現美國的data scale比台灣大很多,光是搜集男女嬰兒英文名字的資料,就能多達110多年,而且data分類整齊有序,從a-z的索引清晰,

  • 但是,反觀台灣,資料的規模沒這麼大,而且開發時間短,加上原先的台灣環境,對於軟體的思維就較少,不像美國發展的過程中,軟體的原生地,也因此會造成很多開發上、成本上、產品的創意上,有極大落差。

  • 後進國家所需要的技術大部分已經被先進國家公布在各種不同的公共領域,實際上卻仍舊評員工腦袋的知識在解決問題,而沒有去利用先進國家的智慧和經驗來加速縮短跟先進國家的技術落差。 // 第一,公共領域的知識與自身專業的連結要如何去evaluate是關鍵

  • 要突破上述困境,就必須根據台灣產業的現實條件,將文獻回顧的要領發揮到極致,以便建立起『低成本、低風險、高產出』的後進國研發模式與策略。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