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5]跨越產學鴻溝的經驗談(2)
第十九章 走出象牙塔-跨越產學鴻溝的經驗談(2)
留學生的回國之路-認為台灣產業界的現實
【筆記】
台灣產業技術升級所需要的核心理論,大約在十五年前,就已經發表在國際著名的學術期刊上,而且美國企業很可能在十年前,就已經申請完所有相關的關鍵專利。
很多從全球頂尖名校留學的德國理工學者,都曾嘗試在美國人尚未壟斷專利的學術藍海,尋找屬於自己的機會。
專利最大的真正獲利者,是專利的整合者,而不是零星專利的擁有者
如果去查詢國內學術界,過去數十年所獲得的美國專利,就會發現已經獲得國外授權金的項目極其稀少,可見上述困境是國內學術界的普遍現象。
學術界的研究如果與台灣的產業脫節,就會淪落為隻身對抗美國整個企業研發團隊; 如果希望有後盾,至少要研究台灣企業界未來會有興趣的題目,以便在該理論上有所突破後,結合產業界的資源,讓後續的研究可以在台灣生根。
彭教授從六軸工具機意識到一個教訓,只有技術領先不一定有用,還要客戶認定你是一個夠格的生產者,才會有市場。
不僅是一般消費者的刻板印象,數十年內都難以改變,歐美精英階層的刻板印象也不容易改變
台灣產業技術的升級速度,受限市場的接受度,只能漸進,而不可能『超英趕美』
1.台灣的技術發展路徑都是尾隨先進國家的發展路徑,只要從國外的期刊論文和專利文獻,彙整出先進國家的技術發展路徑,就可以預測台灣產業的未來發展路徑。
2.接著,再從商展比較國內外產品規格的落差,就可以清楚看出台灣企業的技術瓶頸與需要。
【感悟】
在行動通訊網路中,老師提到即時他提出節費的專利,但是真正最大利益者是專利的維護者,或者是專利的整合廠商,老師只領數千元獎金。
在上高等軟體工程時,老師也會提到台灣與美國軟體圈的差距,並且提到在開發新技術時,會承擔更高的風險,藉此,台灣也必須在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中取得平衡,在應用層面得更加積極,分類出屬於自己的Voice OS。
Last upda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