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後進國的產業研發策略(3)

2017-12-06(三) [091]篇

第十八章 後發優勢—後進國的產業研發策略(3)

【筆記】

知識的分享、分工與管理

  • 台灣企業界習慣用錢買知識和技術,而不是建立自主研發能力和制度

  • 早期許多企業是聘請日本推修技術人員來到台灣來當顧問,指導現場生產日本過時的舊機種,這種技術引入模式成本低,進入市場速度快,而不需要建立市場預測能力,沒有研發的風險與長期投資的心理負擔,可以隨市場變化,隨時機動調整應對。 // 但是會失去承擔風險與預測長期市場的能力

  • 因此,這樣的企業模式欠缺主動、積極提升技術的能力,因此決策傾向短期操作,以及追逐低價勞動成本所帶來的競爭力。

  • 很多這樣的企業就在大陸改革開放過程西進,接著又往南進,數十年的經營並沒有換來技術積累,或穩定的提升品質,更別說是建立品牌、研發或全球市場。

  • 只有靠自主技術的持續成長,才有機會維持競爭優勢,和社會與企業的可持續成長

  • 先進國家的技術發展

    • 1.先進國家公共領域的廉價出版品(專利、技術手冊、專業雜誌、專書等)

    • 2.商展資訊

    • 3.自主研發

    • 4.自己引進與專利授權

後進國家較佳的技術

  • 1.根據國外的長期市場趨勢預測,以及企業的市場定位與發展策略,建立企業中長期的技術發展策略路線

  • 2.建立企業體的人知識管理與人才管理,針對先進國家公共領域的各種技術、資訊、知識,以有效的分工長期進行有系統的搜集、篩選、分析、及專利迴避的部分,並以取代歐美企業基礎研究的功能。

  • 3.無法從公共領域取得的技術,或涉及專利迴避的部分,則以前述公共領域的知識為基礎,近一步發展與突破,而產出自主研發技術。

  • 4.門檻太高或即時進入市場所需要的技術,則以專利授權等付費的方式取得

【感悟】

  • 企業必須為了中長期的利益而決心建立體制,才能度過初期的無效率

  • 今年暑假去日本時,發現日本在明治維新時引進西方技術時,會進行非常精細的拆解,然後發展屬於自己的日式研發風格,但台灣在日治時期後又經過光復政權得動盪,自主的技術建立尚未成熟。

Last updated